top of page
  • 工作團隊

錯把「指引」當「規定」-理想與現實的拔河


旅遊時常常看到風景區的旅遊指引,藉著引導,遊客很容易飽覽各個景點。

回顧現代西方醫學,使用共識 (consensus)、指引(guideline)來整合紛紜的爭議,以達成某些程度的協議,於1970年以後逐漸蔚為風氣。

真正的濫觴則是在1977年,美國國家衛生院 (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) 組成了四十個醫療共識會議,以求解決當時許多醫學領域的爭議。其中包括使用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時機、白內障眼內晶狀體植入等重要議題的探討。

1980年後,討論「醫學共識」與「醫學指引」能否解決醫療問題的文章,如雨後出筍,其中許多涉及醫學倫理的範疇。這些論著,在美國國家衛生院的醫學圖書館,很容易找到。譬如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ubmed/63803。(點擊參閱)

醫學問題永遠沒有定論。然而姑且不論結論如何,在心臟血管醫療領域中,拜讀這些西方學者的嘔心瀝血的著作時,幾十年來,都會發現一段類似的文字。諸如「..........The guidelin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ll inclusive or exclusive of other methods that may be available for the care of the individual patient.」大略指出,「指引」只是參考與建議,病人的個別性,需要醫師專業考量與判斷,才能做出最專業的全人照護與治療。這在1989年 (點擊查閱)美國心臟學院/學會的「指引」是如此,在二十七年後,2016年 (點擊查閱), 也仍是如此謙遜。

纂寫「指引」必然要謙虛為懷。因為「指引」並不是聖經。若以考試而言,充其量只是六十分的及格成績,離滿分的目標還非常遠。釋出「指引」的同時,正是等待修訂的開始

然而謙遜」這個名詞,到了「禮儀之邦」,卻蕩然無存。

不曾看到數十年長存在美國醫學「指引」中,相似的一句話,在台灣版的「指引」中出現。更有甚者,在全民健康保險制度強力運作下,錯把「指引」當「規定」。在漂亮的統計數字之下,不知隱藏與犧牲了多少民眾本應享有的客製化全人照護的權力。

我們曾有一位長期接受診療的慢性心臟衰竭的病人,接受Ivabradine (Coralon)治療,每日使用兩次,一次一顆(5mg),效果不佳,因而根據權威醫學報導(「SHIFT」臨床研究,點擊參閱),改成每日兩次,每次一顆半(7.5mg),獲得絕佳效果。卻遭到全民健康保險行政核刪」,不得申覆,更要回推扣除不知其數的鉅額健保給付金額。因為健康保險制度,毫無道理的訂定:「每日使用二次,每次用量限不超過一顆」(點擊參閱)

從來不曾在知名的風景區的旅遊「指引」中,出現警語,昭告大家:「請依指引觀賞,否則重罰並驅逐出境」。

我們瞭解錯把「共識」或「指引」當成「規定」,必然偏離且無法達到最佳的醫療成效;但是也諒解台灣全民健康保險是一種「健康福利政策」,不是單純的醫療保險,無法提供投保人毫無限制、無限上綱的醫療服務。因此,對於以全民健康保險就診的民眾,我們仍然必須遵循「全民健康保險」對檢查、檢驗、與藥物使用上的相關規範。

我們也希望將來能有一個「法、理、情」兼顧的完美制度,做為大家健康的守護神。在還沒達成之前,且讓我們以客製化的照護,在彼此了解且行有餘力的情況之下,讓心臟醫療,更形精緻。

409 views0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See All
bottom of page